「大館」中區警署建築群(法定古蹟)
中區警署建築群的保育工程進行多年,終於在今年五月底以「大館」之名向公眾開放。「大館」由香港賽馬會斥資38億進行活化,是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保育項目。建築群由三部分組成,包括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三個部分均在1995年被列為法定古蹟。項目一共保留16座歷史建築、並加建兩座由外國建築師 Herzog & de Meuron 設計的新大樓,作為藝術展覽場地。
【開埠初期的法治中心】
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後,便在港島北岸設立維多利亞城,商家洋行蓋起的貨倉、辦工樓及碼頭都是木搭、及茅草蓋成屋頂的,最多只有石砌的地基。而在眾多臨時建築之中,有一座石砌外牆的堅固建築物矗立在中環一處山崗之上,這就是由香港首任總巡理府(裁判司)威廉.堅(William Caine)設立的域多利監獄,是香港第一座公共建設。
威廉.堅亦於監獄旁設置臨時的巡理府(中央裁判司署的前身),並在1847年於亞畢諾道現址重建中央裁判司署,以審理殖民地的案件。而於1844年成立的警隊亦隨後倡議重建域多利監獄,並在此建設警署。自此,一個象徵殖民地法治核心的中區警署建築群的雛形便告形成。由於這時期的建築物佈局、位置未有完善的規劃設計,它們均於稍後被拆卸重建。
【建築群初具規模】
1860年九龍半島納入英國版圖,再加上當時有不少華人為逃避戰亂而南來香港,華洋人口及西方商貿旅客不斷增加。殖民地不再是初期到處一兩層簡單臨時建築的模樣。域多利監獄於 1858 至 1864年大規模重建,建成了五座相連、放射式排列的監倉,中部設置監控囚犯活動的塔樓,以及現時附於監獄圍牆的更樓(名紫荊樓)。
中區警署營房大樓在於1864年啟用,前方空地作檢閱及操練用途,兩者皆一直保留至今(營房大樓在1905年加建一層成為今日的模樣)。此時殖民地建築外貌仍偏向於功能性,較少裝飾性細節,營房大樓的遊廊便是有利於通風遮陽之用,亦是長官們對操場的看台。
【殖民地建設的高峰期】
中區警署建築群不斷擴建以應付需求。放射型的監獄經歷數次改建以增加監倉;第二代中央裁判司署於1914年在原址重建成今天的模樣;政府亦收購了荷李活道一帶的唐樓,於1919年建成簇新的警署總部大樓;今天位於荷李活道入口及亞畢諾道交界處的三棟長官宿舍則於1880年代至1900年代先後建成。
殖民建築物此時已不再只為滿足基本功能性的需求,而是作為宣示威權及勢力的象徵。在這時期於香港島落成的公共建築物大多氣勢十足。例如第二代中央裁判司署面向亞畢諾道的立面及警署總部大樓面向荷李活道的立面便有不少精緻的細節 - 外觀有仿希臘神廟式的大形柱廊設計,使人感覺法庭和警署高高在上,有無上權威。這類仿希臘神廟式的公共建築在西方的法庭、圖書館、國會等非常常見,而香港舊立法會大樓亦有類似的設計。
【戰後的發展直到今天】
可惜,二戰期間域多利監獄塔樓及部分監倉被炸毀,最古老的放射型監獄只剩下D倉保存至今。隨著荔枝角及赤柱監獄於1930年代落成,域多利監獄於戰前後轉為羈留監倉,至八十年代改為收容難民及非法入境者為主,直至2006年結役。
而中央裁判司署則於戰時逃過一劫,戰後改為審判罪犯用途,不少日本戰爭罪犯均在此被審判定罪。自六七十年代起,中央裁判司署轉為只審理警隊刑事偵緝處及廉政公署調查的案件,包括轟動一時的葛柏案。 中央裁判司署於1979年正式關閉,其後曾成為警察及入境處的會所埸地,一直至2004年。
至於自從警察總部在1950年代搬到灣仔軍器廠街的新警察總部後,中區警署便降格成為港島區的警署總部,並一直使用直至2004年正式關閉。
隨後賽馬會於2007年至2010年間數次修訂保育方案,終於於2011年正式展開工程直至現今正式開放!活化後的建築群不再只立於高牆之後,令大眾也可以親自一探究竟。整體規劃保留了大部分建築,亦同時串連了中區警署及域多利監獄的檢閱廣場及監獄操場。群眾可於營房大樓及總部大樓閒逛小店食肆,亦可於新建的藝術大樓欣賞展覽,同時欣賞百年的殖民歷史建築。